显示源文件讨论修订记录反向链接导出 PDF回到顶部 Share via Share via... Twitter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Telegram WhatsApp Yammer Reddit Teams最近更改Send via e-Mail打印Permalink × 目录 AOSC 系发行版安装指南 安装前的准备 安装 启动机器 下载 AOSC Tarball 建立磁盘分区 挂载磁盘分区 解包 配置系统 Fstab 绑定设备和系统路径 Chroot 配置软件源 更新系统 初始化 RAM Disk 配置引导程序 用户配置 建立用户 启用 root 本地化 设置时区 配置 Locale 设置默认语言 设置主机名 2F小本显卡驱动特殊操作 从 AOSC OS/Retro 启动 FAQ 如何安装Go 软件源中没有的软件如何安装 AOSC 系发行版安装指南 更多安装指南请见 AOSC Wiki 。AOSC OS/Retro 在安装时区别不大,这里给出相对通用的安装过程。龙芯3A使用 AOSC OS 而龙芯2F小本使用 AOSC Retro (N64 port) 。 AOSC 在龙芯上的软件数量不是非常丰富,可以尝鲜使用。 安装前的准备 AOSC OS/Retro 以 tarball 的形式发布,我们需要一个 LiveCD 或者宿主机来支持整个安装过程。在 2F 上没有 LiveCD 可供选择,需要另一台龙芯的机器作为宿主机,或者在U盘上自行制作一个 AOSC LiveCD 。 由于 qemu-static 的 bug ,我们无法在x86的机器上为 2F 安装 AOSC ; shell 建议较新的 bash (>4),以防出现奇怪的问题。 所需材料: Live CD/宿主机 一个良好的网络 安装 启动机器 此时你应当使用 LiveCD 启动机器,或启动一台宿主机,宿主机应安装有合适架构的内核(需要Chroot)。 刻录和使用 LiveCD 的过程可以参考 RedHat 系发行版安装指南。 下载 AOSC Tarball 从 AOSC 镜像源中下载合适的 tarball 。在其下载页面 可以查看各种 tarball 的不同,在镜像站页面可以查看可用的镜像站。后面的章节将以清华源为例。 对于3A,可以在os-loongson3选择(暂时没有测试);对于2F,可以在misc看到 experimental_loongson2f 的 tarball 。 使用 wget 下载(请自行更改URL): $ wget https://mirrors.tuna.tsinghua.edu.cn/anthon/misc/aosc-os_x11-experimental_20200814.1_loongson2f.tar.gz 所有 tarball 均提供了对应的 sha256sum ,下载后一定要检查哈希值! 建立磁盘分区 对于一个选定的磁盘设备, pmon 固件需要将磁盘设置为 MBR 分区表,昆仑等固件可以支持 GPT 分区表。 对于一个选定的磁盘设备,以下的分区是必须要有的: 一个根分区(挂载在根目录) / 对于 pmon 固件,建议建立一个独立的 /boot 分区,且其必须是第一个分区 对于昆仑固件,要在 UEFI 模式中启动,还需要一个 EFI 系统分区 如果对手动分区不太熟悉,推荐使用 GParted 、cfdisk(tui) 等具有 UI 界面的分区工具分区。 如果使用 pmon 固件,/boot 分区必须为 ext2 或 ext3 格式。 挂载磁盘分区 从这里开始假设被安装的磁盘设备将挂载在 /mnt 目录。 从这里开始的所有命令默认以 root 权限运行。 将根磁盘卷挂载到 /mnt,例如: # mount /dev/root_partition /mnt 然后使用 mkdir 创建其他剩余的挂载点(比如 /mnt/boot)并挂载其相应的磁盘卷。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 swap 分区,请使用 swapon 启用它: # swapon /dev/swap_partition 解包 # cd /mnt # tar --numeric-owner -pxvf /path/to/tarball 配置系统 Fstab 用以下命令生成 fstab 文件 (用 -U 或 -L 选项设置 UUID 或卷标): # /mnt/usr/bin/genfstab -U -p /mnt >> /mnt/etc/fstab 在执行完以上命令后一定要检查生成的 /mnt/etc/fstab 文件是否正确! 绑定设备和系统路径 # mkdir /mnt/run/udev # for i in dev proc sys run/udev; do mount --rbind /$i /mnt/$i; done 在安装完成后可以用 umount -R 递归卸载,或者也可以直接重启。 Chroot Change root 到新安装的系统: # chroot /mnt /bin/bash 如果失败,请检查下载的 tarball 的体系结构是否和使用的 LiveCD 或宿主机系统相适合。 配置软件源 默认的软件源为主源,服务器在台湾。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软件源,软件源列表参见 AOSC Wiki 的镜像站页面。 用下面的命令打开 apt 软件源配置文件: # nano /etc/apt/sources.list 更新系统 首先确定网络良好: # ping aosc.io 由于 AOSC OS/Retro 是滚动更新的发行版,我们需要通过更新软件包来修复已知的 bug : # apt update # apt full-upgrade 在宿主机中操作时,如果宿主机网络连接良好但是 chroot 以后网络异常,可以尝试运行 dhclient 后重试: # dhclient 初始化 RAM Disk AOSC Retro 不需要这个步骤! 用下面的命令来为 AOSC OS 初始化 RAM Disk。 # sh /var/ab/triggered/dracut 配置引导程序 PMON 在 /boot 目录下创建 boot.cfg 文件,这里给出示例文本,具体显示的菜单名、内核文件名、根目录等请自行修改。 default 0 timeout 5 showmenu 1 title AOSC OS kernel (wd0,0)/vmlinuz-aosc-retro-lemote-5.4.58 args root=/dev/sda2 loglevel=4 aosc-os_x11-experimental_20200814.1_loongson2f.tar.gz 中所附带的 5.7 内核是不能使用的,请使用 full-upgrade 后安装的 5.4 内核。如果你使用了这个 tarball,用下面的命令删除 5.7 内核: # apt purge linux-kernel-retro-lemote-5.7.15 用户配置 所有 tarball 中没有默认添加用户,且 root 用户被禁用。你需要手动添加用户,按需启用 root 用户。 建立用户 这里假设加入一个叫 aosc 的用户。 首先建立一个aosc用户: # useradd -m -s /bin/bash aosc 将用户加入额外的用户组。加入 audio,cdrom,video 和 wheel 可以得到一些正常的特性,其中加入 wheel 使你可以运行 sudo 提权。 # usermod -a -G audio,cdrom,video,wheel aosc 设置aosc用户的全名: # chfn -f "AOSC User" aosc 最后设置用户密码: # passwd aosc 启用 root root 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密码开启: # passwd root 本地化 这一部分将进行一些本地化操作,包括设置时区和首选语言。这里默认将系统配置为简体中文。 设置时区 时区信息在 /usr/share/zoneinfo/<region>/<city>,以 Asia/Shanghai 为例: # ln -sv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如果发现 /usr/share/zoneinfo 目录为空,则很可能 tzdata 软件包没有安装,你需要手动安装之: # apt install tzdata 配置 Locale 默认情况下,AOSC 启用了所有 UTF-8 编码的 Locale 。若想启用或禁用某些 Locale ,需要编辑 /etc/locale.gen,并以 root 权限执行 locale-gen 。 locale-gen 需要运行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建议禁用掉不需要的 Locale ,特别在性能较低的机器上。可能因为 2F 的 tarball 依然是 experimental ,默认只启用了两个 Locale 。 下面的命令先注释掉全部 Locale ,然后用 nano 编辑配置来启用所需的 Locale ,最后生成 Locale 。 # sed -i 's/^/#&/g' /etc/locale.gen # nano /etc/locale.gen # locale-gen 设置默认语言 编辑 /etc/locale.conf 设置默认语言。例如设置为 zh_CN.UTF-8 : LANG=zh_CN.UTF-8 AOSC OS/Retro 的内核可以在终端显示中文,所以无需担心终端中文乱码的情况。如果需要英文 Locale ,还可以设置为 en_SG.UTF-8 来避免一些不熟悉的特性。 以后我们还可以用 localectl 来更新配置: # localectl set-locale "LANG=zh_CN.UTF-8" 设置主机名 # nano /etc/hostname 以后我们还可以用 hostnamectl 来更新配置: # hostnamectl set-hostname newhostname 2F小本显卡驱动特殊操作 2F小本需要对 xorg 进行特殊配置,需要手动编辑 xorg.conf 。这里给出一个可用的配置: # /etc/X11/xorg.conf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Card0" Driver "siliconmotion" Option "pci_burst" "true" Option "HWCursor" "true" Option "VideoKey" "4500" Option "UseBIOS" "false" Option "PanelSize" "1024x600" Option "CSCVideo" "true" Option "AccelMethod" "EXA" EndSection Section "Screen" Identifier "Screen0" Device "Card0" Monitor "Monitor0" DefaultDepth 24 EndSection 从 AOSC OS/Retro 启动 从 Chroot 环境中退出,然后卸载挂载的分区。 如果在 LiveCD 中安装,请关机后移除 LiveCD 介质后重新启动,或重启后配置从磁盘启动。 如果拆盘安装,请将磁盘安全移除后安装到目标机器,然后启动目标机器。 对于预装桌面环境的 AOSC OS ,启动后你应该能看到桌面环境对应的显示管理器(sddm、xdm 等)显示登录界面;对于 AOSC Retro ,你可能需要手动通过 systemctl 启动对应的显示管理器。 对于 2F 小本,由于桌面环境是 x11 ,你需要手动启动 xdm : # systemctl start xdm 如果 xdm 成功启动,你可以配置其开机自启: # systemctl enable xdm 通常更推荐按照预设规则启用与停用各单元(但似乎2F的xdm并没有出现在预设中): # systemctl preset-all FAQ 如何安装Go AOSC Retro 并没有提供 2f 的 Go 编译器,所以我们需要自行编译 Go 。 由于这里安装的 AOSC Retro 是 N64 port mips III,和 Go mips64le 是兼容的,所以可以先由其他有 Go 编译器的机器先生成 mips64le 的 bootstrap 工具链,然后由工具链生成 Go 编译器。 注意 bootstrap 的工具链指令集应为 mips3 ,如果使用其他3A的机器可能生成 mips64r2 等更高版本,导致二进制不兼容。 经过测试,1G 内存足够进行自举,不过建议开辟更大的 swap 。 这里提供一个可用的 golang 二进制下载: go1.15.7_mips64le 软件源中没有的软件如何安装 软件源中没有的软件需要下载源码自行编译安装,部分框架也需要自行编译。 这里提供一些用户提供的 deb 包下载链接: FLTK GUI toolkit Tigervnc-viewer loongson/guide/aosc_installation.txt 最后更改: 2022/09/23 20:13由 mariabombardier